新闻资讯

“好制茶人”胡艳玲和她的茶园故事 又闻岭头茶飘香威客电竞

  威客电竞作为土生土长的岭头村民,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家乡一直是胡艳玲心中的牵挂。加入茶园建设,踏上制茶之路,她让岭头红茶重焕新生。

  她当过“销冠”、开过农家乐,是一名有魄力有想法的果敢女性。她一诺千金,在创新中传承岭头红茶制作技艺,被称赞为“红茶仙子”。她是“广州好人”胡艳玲,广州黄埔区云岭红经济发展农民专用合作社社长。

  18年间,胡艳玲“盘活”当地荒废已久的半野生茶园,通过采茶、制茶、品茶带动茶农打响“岭头红茶”名号。有感于她的付出,村内长者将数十年管理茶园及制茶经验悉数传授,嘱托她把岭头茶文化发扬光大。胡艳玲不负众望,通过调研学习和多方请教,不断优化茶叶采摘选品,提升红茶制作工艺,向大众展现茶山古茶的天然韵味。

  胡艳玲是土生土长的岭头村村民。1997年,她和村里许多同龄人一样,在广州城区找到了一份干销售的工作。由于态度认真、工作能力强,短短几年时间,她在多家专卖店晋升到门店经理一职,每月的薪酬十分可观。但在她的心中,老祠堂石阶前的茶经、家乡的茶山才是她最深的牵挂。

  岭头茶山常年云雾缭绕,土壤肥沃,水分充沛。“从荒山变成梯田再到种上茶树,这个茶园是近千名知青一锄一锹开垦出来的。”胡艳玲介绍,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数百人来到岭头农场,和岭头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开垦出这片茶园,当地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,出品的“晨鸡牌”红茶颇负盛名。

  小时候,胡艳玲经常到岭头农场帮忙。枯燥无味的工作“劝退”了和她一同前来的小伙伴。当其他人在农场内嬉戏玩闹时,胡艳玲跟着有经验的工人学习,把制茶基本工序铭记于心。她还常常在端着小板凳坐在祠堂石阶前,听老人说茶经,从他们讲述的故事中了解山上这片茶园的历史。

  后来,岭头茶山逐渐“沉睡”,不少人都忘记这里还“藏”着一个茶园。出于对家乡的热爱,2002年,在外打拼并小有成就的胡艳玲重新回到田垄阡陌、鸟语虫鸣的家乡,希望能让岭头红茶重现当年盛名。

  2002年~2019年,18年间,胡艳玲“盘活”当地荒废已久的半野生茶园,通过采茶、制茶、品茶逐步打响“岭头红茶”名号。村里的老人将数十年管理茶园及制茶经验传授给她,坚信她一定能信守承诺,把岭头茶文化发扬光大。

  在岭头茶园拾级而上,整片茶山郁郁葱葱,沿途绿意盎然。挑一片嫩芽放入口中细品,微微的苦涩带着丝丝回甘,一股新鲜的茶香在舌尖回荡威客电竞,这里就是知名广州本土红茶——岭头红茶的原产地。每天,胡艳玲就守着这片茶园钻研茶艺。

  对待茶叶,胡艳玲有一股近乎执拗的倔劲。在改进制茶工艺上,她严谨认真,事必躬亲,通过调研学习和多方请教,不断优化茶叶采摘选品,提升红茶制作工艺。为了改进生产技术,胡艳玲在茶园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、测土配方施肥、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,并制定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,采用多媒体教学、发放技术资料、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,对茶农进行标准技术培训,让茶农掌握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技术。

  据了解,近年岭头茶园获得黄埔区和长岭街道的支持和帮扶,成功引进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。有了院士团队的指导,胡艳玲充满信心。“在刘仲华院士及其团队的指导下,与原来传统制茶工艺制出的香型相比,现在茶香味道更丰富更醇厚了。”胡艳玲开心地说,“以前,岭头红茶都是少数村民小批量‘自采自炒自饮’。经过指导改良后,我们自制的红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,卖出了好价钱。”经过专家指导,茶园一亩地的年产量从以前的40斤提升至100多斤,胡艳玲感慨:“我们把先辈的产业传承下去了。”

  茶并不只有单一的经济属性,它可以把生态要素、品质要素、文化要素等集合起来。在岭头红茶不断“翻红”的同时,胡艳玲发现,量少而分散的经营销售方式不利于岭头红茶进行市场化竞争,亟需借助优势壮大本土茶产业,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。

  2023年,依托岭头本土茶产业,胡艳玲组织村民成立云岭红经济发展农民专用合作社威客电竞,联合小农户“抱团”闯市场,帮助小农户克服分散经营的不足,带动村民增产增收威客电竞,也让更多爱茶人士喝上地道的岭头红茶。

  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,胡艳玲等到了做强岭头红茶的最好时机。“泡一壶岭头红茶,香气扑鼻,入口唇齿留香,享受的是好山好水造就的广州味道,品味的是60多年种茶历史的沉淀,期待的是岭头红茶走向全国的新故事。”胡艳玲表示,坚守茶山、辛勤付出,只为做好每一叶岭头红茶,不辜负老一辈制茶人的嘱托。

Copyright © 2012-2022 产业园星塔科技中心 版权所有   晋ICP备2021013776号-1